王琪:背负着梦想前行

作者:联合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3-31 12:36:39
来源:联合网



  背负着梦想前行

  李东£王琪

  李东:对于诗歌写作,可以说您是少年成名,难能可贵的是二十多年来您的创作从未间断,特别是近几年,创作状态呈现一种“喷薄”之势,相继参加了诗刊社的“青春诗会”和《散文诗》主办的“全国散文诗笔会”,获奖更是不胜枚举。您的这种旺盛的创造力来自哪里?

  王琪:你这么说不是很确切的,或者说夸大了,羞愧。我当初写东西没有想到成名,而最多算是爱好者。当时喜欢诗歌,多半是由于枯燥单调的校园生活,和贫困苦难的农村生活萌发了我小小的写作梦。二十多年的一路坚持是真的,我宁愿相信这是我人生之路上的一大收获,但客观地讲,对我生活和工作而言,乃是一次失败之举。不是我患得患失,是觉得为此付出这么年,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经常在恍惚之间回忆起来,似曾有一种悲壮的感觉。我为什么写作?很多作家即使写作多年也不一定弄明白的问题,也在困惑着我。那是我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呵,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年历经的世事已经让我变得郁郁寡欢……而对写作,我视这些年的经历为珍宝、为财富。它成年累月地沉淀在我内心深处,使我不断在前行的脚步中,找寻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你所说我近年的“井喷”之势,参加“青春诗会”和“全国散文诗笔会”等等,我以为一路坚持是一方面,有时候可能是幸运的缘故。没参加过的很多朋友,写的也非常好。不惑之年一过,意味着不再年轻了,需要考虑的事情多了。我首先需要养家糊口,陪伴母亲安度晚年,抚养幼女长大成人,将这些事情安顿好了,投入写作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因此,很多时候,我处于“闭关”状态,把空闲时间,更多地用到写作中去,按自己的意愿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我的创造力真算不上旺盛。我是选择以文字的方式诉求与这个世界,展开心灵与万事万物的对话。我写东西也经常遇到瓶颈,有停下来的时候,写不出来的时候,那么,不如去陪孩子玩,和家人买菜,出门散散心。我不能让写作成为精神上的包袱。

  李东:熟悉您的人都知道,生活中您是非常低调的人,而且复杂的文化圈,对于众多的小圈子,您似乎有“通吃”的能力,拥有很好的声誉。您觉得写作对自己性格的塑造,或者对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王琪:人一出生,都是置于俗世,最后归于尘泥的。从农村寄居城市,我只是一个爱诗的、写诗的人而已。我知道人活着,很多时候是卑微的、渺小的,我摆脱不了尘世之俗,要高调,也很难做到。文化圈复杂,诗歌圈子亦如此,有些人志趣不投,见了多次也难以成为真朋友。有些人仅有一面之缘,相聊甚欢,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朋友。这样的人,我遇到过很多,我珍惜这个缘分。写作是个体的,但如果说闭门造车,不和外界发生关联也不可能。我对朋友的理解是,尽量不去麻烦人家,不给所谓的圈子添乱,反而能赢得朋友的信赖。因为写作,我这些年结交的朋友,多半都很单纯和善良,有无江湖习气都不要紧。我对你谈到的“通吃”,应该是说我人缘吧?你错了,李东兄,我性格没那么好,用时下流行的话来形容,就是“任性”。上中学,我就好像有点不合群。到后来,比如说孤僻、敏感、多疑、少语,都多少是我性格上的缺陷。很多场合,我愿意做一个被忽略、被漠视的人。这不要紧,你是什么人,在什么位置,你自己最清楚,有必要去炫耀,甚或刻意表现吗?后来做文学期刊编辑,无形中也得罪了不少人。这不奇怪。我实在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和每一位作者、读者保持融洽亲密的关系。我始终觉得,做人和做编辑,都要靠良心。做人要有底线,做编辑也应该有职业道德准则。如果说写作也在塑造我性格,我认同。除了写作之外,我知道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编稿子,是我安身立命之本。

  李东:不论是寄情山水还是思乡怀人,您的诗歌都以一种淡淡的诗意让人欲罢不能,情感真挚,清新脱俗,也难怪之前有诗评家称您为“自然诗人”。对于这样的评价您个人认同吗?请谈谈您的诗歌创作观。

  王琪:在时代变化如此之大、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背景下,极容易让人变得浮躁、焦虑和恐慌,也极容易令人空虚和绝望。最能抚慰人心,给与我们温暖与力量的,在我看来,恰恰是陪伴我们左右的这些方块文字。第一次听到有人把我归为“自然诗人”,还是2014年12月1日陕西省作协和中国作协创研部在北京召开的“文学陕军”诗歌创作座谈会上,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博导臧棣老师对我诗歌作品进行现场研讨时提到的。听到臧棣老师对我如此评价,我颇感意外。但更多的是羞愧。陶渊明、谢灵运笔下体现的是道法自然的精神,那种悠闲或归隐南山的生活也令人向往,那种清新自然、富于神韵的诗句我也喜欢。我寄情山水或思想怀人,是为了使自己能在抑郁而纷杂的城市生活外,得到片刻的喘息和释放压力的机会。在叙事、说理和抒情三者之间,我擅于抒情,借助我对山水的无比热爱和对故乡与亲人的无限怀恋,恰好构成我近年来写作的重要素材。

  我不喜欢单纯的歌咏自然山水,而试图将个人的感受甚至更多人感受,恰如其分地融进创作之中。文学作品讲究的是艺术性再造,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如果说我写诗想达到情境交融、天人合一的地步,那么一个人的精神向度、意象选择、表达方式,就以你所说山水、亲人、故土等来维系与体现。我想一首好诗,至少应该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柔软、粗粝、豪放、婉约的风格,或属于自己也代表大众的某一精神特质。如果掌握不了宏大叙事的作品,就从小处着手,写那些日常的小情感,小欢愉,也同样能写出味道。

  李东:随着微信这种新媒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诗歌也随着微信圈迅速传播开来,也因此有人说“诗歌将迎来新的高潮”,您如何看待新媒体对诗歌发展的这种影响?

  王琪:微信是一种新崛起的手机通讯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毫无疑问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很多人还没彻底弄清楚QQ、MSN、博客、微博的时候,微信仿佛一夜之间就渗透进我们生活的角落。它使我们获得各种资讯的同时,也为诗歌更为广泛的传播,打通了又一条道通。这是好事。对于新鲜事物的出现,我们永远不要排斥在外。但微信力量是我始料不及的,超乎我此前的形象。对于有人提出“诗歌将迎来新的高潮”我不是很赞同,这个“体”那个“体”的是个别现象,像过往诗坛的一阵风,我们应该理性认识,正确看待。比如最近网络炒得火热的女诗人余秀华,算是一个特例。她的诗我前几天上网阅读了几首,有些诗还写的真不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女诗人爆红诗坛,由此能看出新媒体的威力究竟有多大。诗歌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有“少数人”关注我认为就够了。在纯文学特别是诗歌相对冷寂的时代,我永远敬重那些背负梦想和责任,默默前行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合网版权相关声明: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laoyufu99@163.com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联合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联 合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粤ICP备08015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