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佛教徒对孝的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解

作者:联合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14 13:07:07
来源:联合网

  释敷净

  孝是我们人间第一件事,孝是百行之源,百善之先,是所有爱的原始点,是人之根本。儒家把孝看做第一善,“百善孝为先”;佛家把孝视为第一福,在佛法中,经常说“报四重恩”:其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其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其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其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我们感念众生旷劫供我所需之恩。《观无量寿佛经》中提到,修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道家把孝看做第一事。孝是第一善、第一福、第一事,所以孝是我们的根基。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个“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化的“文”,其实整个的教育就是孝的文化。所以,不论你是佛教徒还是社会大众,上至帝王将相还是下至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孝”。对孝的认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家分享如下:

  一、自立自强

  天下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子女能独立生活,养活自己与自己家庭。怎样才能自立与自强?首先要诚信。“诚信”是人类的普遍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是对人类交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中国禅宗马祖建丛林,作为安顿禅僧之所。怀海禅师继承了马祖道一禅师的衣钵,立下《百丈清规》。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每件事都以身作则,他每日除了带领僧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即使是平常的琐碎事务,也不假手他人,简单朴实。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事一帆风顺,都希望自己有福气,能够心想事成,那就从孝养父母开始。传统文化的根本在于“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亲人一种真情的流露;是人我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报答,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对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同样恭敬的对待。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大孝。《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吾人应以“孝心为佛心”、“孝行为佛行”,孝顺现世父母,进德修业,利益众生,回向一切众生。佛教的报恩是与孝道理念紧密相连的,特别强调知恩报恩。

  二、自利利他

  自立自强后,应进一步的提升自我,有能力了,应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从我身边做起,多孝养父母、帮助自己兄弟姊妹、亲朋好友。在社会上服务更多的人。企业家在企业的责任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产生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关注,强调对社会的贡献。自利利他就是指我们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对方获利。怀着利他之心、平等、公正,关爱之心来开展事业,这才是真正的经商之道。《佛遗教经·众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佛教的修行其实并不忌讳讲利益。有三种利益:现前的利益,来世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佛教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

  三、家风禅风

  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就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身负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一个家首先要稳定,家长有责任让家人们有安全感,有幸福感,越来越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引导家庭成员们积极向上、与人为善。

  中国禅宗的家风,印度佛教中国化,形成了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华夏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经7个世纪的碰撞,华夏文化终于以其博大深厚的实力容纳并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形成了有特色的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禅宗创始人,被尊为“六祖”的慧能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其弟子众多,“嗣法四十三人”,著名的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石头希迁、永嘉玄觉、马祖道一等一批高僧。禅宗的出现是一场佛学革命,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其有名的禅宗公案就是“吃茶去”。《五灯会元》里记载:有僧人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吃茶去”已成禅僧机锋语流传千载,它是“茶禅一味”(或“茶佛一味”)肇始的标志,是佛教茶有别于儒、道而独具特色的标志,是佛教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标志。《敕修百丈清规》是元德辉禅师根据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而修订。《百丈清规》对于茶学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不仅明确肯定僧人茶事,还将其制度化。自百丈之后,僧人茶事就不仅仅是僧人的物质需求,并上升成为精神需求,乃至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当代诗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四、自度度人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民族的脊梁”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提出的。这句话是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里指的是中华名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以这些人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人创造了中国的灿烂文明,撑起了中国人的历史,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墨子为救宋国,只身前往楚国游说,当代的科学家,各行各业的先驱者等等。。。有他们的担当才有我们的民族,国家才更加繁荣昌盛,富强,让大家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上的历史使命,要求共产党人始终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佛教文化的慈爱感恩的处世方式、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净恬淡的精神境界、和合共生的生态智慧,对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弘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相得益彰。例如,佛教里智慧地强调“无常”,即世间万物都以变化的形式而存在,鼓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的事物而努力。正信的佛教徒面对人生的进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一种体现。佛教里的慈悲,建立在“无我”的世界观之上,不一味执着于自身的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人的快乐与痛苦,才会真心诚意地善待和帮助他人。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教徒这种慈悲心的力量,也非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准则。随着时代发展,佛教的现代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颇受重视。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和睦的社会秩序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和约束作用。佛教平等圆融、普度众生的教义超越时代与地区,与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精神追求相一致。佛教文化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学问都是佛法深邃智慧的应机开显,倡导“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理念,圆融对待一切宗教,具有不执成见、兼容并包、广纳一切的胸襟。佛陀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的差异,制定戒律教导弟子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认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与法治相应。佛教的“六度”,是大乘菩萨的修行方法,自度度人,福慧双修,是最究竟圆满的法门。这六种大智慧使你达到圆满的彼岸,自己解脱了才能帮助别人解脱,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习总书记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时指出,要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宗教的和谐,文明的交往,为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不同的文明完全有可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佛教依然可以像过去一样,为各国的经济交往和各民族的友好共处奠定坚实基础。《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到古为今用。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拾自信,中华文化复兴的意识日益强烈。这种文化自觉是对本有优秀文化的体认,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作为人类重要文明,宗教根植于人性深处,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体现了终极人文关怀,对奠定整体人类文明,完善人类社会福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中的诸多理念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广泛的宗教伦理支撑,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合网版权相关声明: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laoyufu99@163.com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联合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联 合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粤ICP备08015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