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女性婚恋难丢的是男人的脸
原标题:高学历女性婚恋难丢的是男人的脸
最近,“剩女”问题登上了政治的舞台——成为政协委员们参政议政的话题之一。广东省政协委员、长江学者罗必良在政协参加分组讨论会议时说:女博士在上大学时不找对象,是很大一件事。“从恋爱角度讲,读博士不是个增值的事,是贬值的事。”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政协委员陈日远表示,招博士生时,如果女学生没有男朋友,没有结婚,他一般会建议她们找到男朋友再考博士。陈日远表示,这是出于对女博士未来人生幸福的考虑,不要让优秀的女博士变成高龄“剩女”。
两位政协委员、教授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女权主义团体发起了抗议活动,并组织了新闻发布会。女博士生现身说法,请网友评价读博对她是增值还是贬值,还有网友使劲争辩,女博士哪里“缺爱”了,女博士哪里不好嫁啦,很多女博士学业爱情双丰收。
争辩的焦点是存在不存在两位男性教授所描述的现象,抗议的声音集中在反对两位政协委员的说法,认为他们在妖魔化女博士,女博士不存在比其他女性群体更难的婚配问题。
抗议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上述争辩从话语策略或逻辑完备性来说,都上了政协委员的当,掉进了他们“精心设计”的话语圈套:以否认客观现状的存在来认肯两位教授的价值主张,即承认了“女性成了高龄剩女是可怕的”这样一种社会评价。
不管两位政协委员是否有意,他们的确利用手里的话语权设置了一套议程,制造了指向女性的话语权力陷阱。这时候,不加分辨扑通扑通跳进去的女性就帮助他们完成了这套话语的控制力——在社会舆论层面,持续把对女性的评价与婚姻密切关联起来,从而成功地避免讨论如何提升女性的学术地位和学术竞争力。
事实上,承认高学历女性择偶“困难”这一现状一点也不丢女人的脸,丢的恰恰是男人的脸:不自信的男人才害怕高知女性,在婚恋市场上排斥高知女性——两位男性教授以错误的角度描述了一个存在的现象。至少在中国大陆,知识女性的确是“学术的路越走越宽,婚姻选择的路越走越窄”,但这一现状应当归咎的不是女人们没有早早嫁人不读书了事,而是社会文化塑造的婚配观念仍然极度落后所致。这种观念缺陷既包括女性择偶的拜金主义,把男人当饭票,也包括男性择偶只把女性当作生育机器和家政服务员的偏狭。
如果婚姻的意义在男性那里仅仅是找一个能生孩子又听话的年轻女性的话,女博士确实“贬值”:年龄大了,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有点学问了,还可能更加不容易驯服了。那么,女博士生们只有两种现实选择,一种就是听从那些男教授们的劝告,服从男性主导的这种婚姻观念,早早结婚,“落袋为安”;另一种就是不配合、不服从,开拓女性主张的婚恋观和事业观,在新的领地创造和丰富性别关系的可能性。
当然,这两种选择各有代价,前者或许牺牲自主性和独立性,后者或许是一个美好的海市蜃楼,但也可能因拍案而起得过早,大大超前于社会的主流世俗价值观,她们将独自徘徊在沙滩上——所谓“灭绝师太”,承受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必要代价。
如果仔细比较西方女性“自下而上”和中国女性“自上而下”的独立之路,不难发现显著的差异:西方女权运动比沉浸在被赐予“妇女半边天”中的中国女性更决绝,更加毅然决然,她们更为相信与男性分离而平行的奋斗路径,而不会一边享受男权文化的红利,一边抗议男权文化的压抑。而部分中国女性迄今存在这一问题。频频自曝性爱视频要挟男性结婚的女博士、高知女性,无不在向社会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女人们离开男人就活不了。
一个好社会,应当为多样生活选择提供诸种可能性。两位政协委员虽是饱学的教授,但在性别问题的认知上,是亟待重新开发想象力的“门外汉”。不过,克服性别偏见还得靠事实说话。投身学术工作的人,无论男女,都不应存有投机心理,都应忍受得起寂寞,以学术成果回击教授们狐疑的眼光和媒婆般无聊的嘴。彪悍的女人不需要依靠婚姻定位社会身份,彪悍的女博士不必要上政协委员的当。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彭晓芸
- 爸爸去哪儿Angela处处成焦点 亲子教育培养甜心萝莉2014-02-13 03:02:20
- 云南累计援建希望学校1730所 撤并117所2014-01-31 08:01:22
- 合肥被关停公园会所风光不再 市民:应回归公益2014-01-31 08:01:22
- 安徽省高考改革迈步 “211”重点院校开招专升本2014-01-31 08:01:15
- 浙江:外语水平等级考核组织进入常态化2014-01-31 08:01:15
- “双琴女学霸”吃泡面不提前回家 只为多学10天琴2014-01-31 08:01: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2014-01-31 08:01:11
- 一张图看懂《星你》背后的品牌营销机会03-07
- 已故画家苏圣普大师十二圆觉画像之弥勒菩萨赏析03-06
- 索契冬奥会闭幕五环圆满 洲明显示屏闪耀闭幕舞台03-05
- 品质追求,止于至善,三亚一山湖携手斯诺克03-04